作者:庄文城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、教育界委员时强调,思政课不应该仅在课堂上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。“大思政课”我们要善用之,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。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,没有生命、干巴巴的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,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,增强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现实感染力指明了方向。
思政课的根本教育目标就是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,全面了解国情,把握时代大势。青年学生精力旺盛、思想活跃、个性鲜明,置身智能化、网络化、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,便利了沟通,有时也难免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产生迷惑。因此说,深入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,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,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评判,才能让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、了解社会中增强对思政课的认同感,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和价值。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中,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,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,立鸿鹄志,做奋斗者。
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既要有中国情怀,也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。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,成为具有中国情怀、全球视野的人才。要结合高校的办学宗旨,引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,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、对祖国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体现到对人民的敬重、对社会的责任、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中。要善用典型教学,深入学生的心灵,引导学生埋下善良的种子,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
理论只有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,才能展现出理论的强大吸引力。思政课是解决“人生之谜”的科学,是帮助人们认识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科学。思政课教学要创新课堂教学,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。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,积极探索采用案例式教学、探究式教学、体验式教学、互动式教学等,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,进行多样化探索,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。
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,揭示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,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。如果学生把自己作为“旁观者”或者“局外人”来学习,必定难以深刻体会真理的力量,这样的学习是不深刻、不彻底的,是难以内化的。这需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学习的情景中,在学习中把学习的对象主体化,把主体对象化,用切身的感悟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思考问题。因此,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自身摆进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潮流中,作为“局中人”切身体悟,更好地产生思想上、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共鸣,更好理解初心与使命。
温室里难以掌握面向现实的理论,成长不出能经历风雨的花朵。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,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,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导师,也要成为青年学生的实践导师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,把个人实践融入到实践中;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每个人生活的本质,引导和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、敢于实践、善于实践;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申,建立课堂实践、校园实践、社会实践“三位一体”的实践教学模式。利用革命博物馆、纪念馆、党史馆、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,加强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思想道德教育,把红色基因传承好。
(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