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远方
“7万硕士跑去送外卖,对得起父母的供养吗?”“7万硕士送外卖,中国正在催生一批高学历穷人”“这种人学历再高也会被淘汰!”“硕士求职不成,转行送外卖”……近日,“7万硕士送外卖”的话题在互联网平台上持续发酵。这些文章,共同将矛头对准了硕士群体,再次引发了社会上对学历是否有用的讨论。
随后,有媒体对“7万硕士跑去送外卖”的结论进行了溯源。据了解,该数据来源于2019年8月28日饿了么发布的《2019大学生外卖骑手群体洞察》,以及2019年1月17日美团研究院发布的《城市新青年: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》。但两个报告均没有提到“7万硕士送外卖”的结论,以饿了么发布的报告为例,文中明确提到是“暑期兼职岗位”。美团公布的报告里,统计数据也包含了节假日的兼职骑手。
针对大学生兼职外卖骑手,报告里也提到“体验生活”超越“赚生活费”,成为做骑手最主要的动因。这背后体现的,应当是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、积累社会经验的正面结论。结果,某些平台将参与兼职的大学生群体,片面地拓展到整个外卖团队,得出“7万硕士送外卖”的错误结论,成了吸引流量的噱头。将学历和外卖工作扯上关系,进而以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标题呈现出来,这些平台正是希望借着贩卖焦虑吸引流量。
近年来,涉及到学历的话题总是社会讨论的热点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,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提高竞争力,而一些社会现象却加剧了群体的焦虑。此前,有外卖小哥击败北大硕士夺冠引发社会对高学历的质疑,也有大量高学历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引发的学历无用论争议。
找工作需要综合素质,学历只是其中之一,片面去拿学历高低与工作情况做价值判断,本身就存在局限。而一些自媒体平台正是捕捉了这一“热门话题”,一而再地去用焦虑制造流量。就像此前打着养生旗号传播谣言的一些文章,总是能够在朋友圈、好友群里传播开来,关键还是在于它能够捕捉到一定群体的兴趣点。
这次针对大学生学历的讨论在一次印证了某些自媒体贩卖焦虑的“套路”。一方面,用歪曲片面的事例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。在社会认知里,硕士学位代表着高学历、高专业,外卖代表着底层工作,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交集。将两个不同行业的群体,强行放在一起为自己的错误“结论”做铺垫,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关注。
另一方面,满足了人们的阅读心理。“高学历穷人”“不是读书没用,而是你没用”“文凭贬值”等这样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标题吸引了关注,让本来就热门的就业问题更加受到关注。这些文章不去解决问题,只是靠着一些耸人听闻的语句去加剧恐慌,刺激相关群体的神经,更容易在网络平台上带来大量的传播。
传播谣言、误导公众的“爆款”文章,需要读者仔细分辨。动辄拿大学生的学历做文章,挑动一种对知识的怀疑,这种现象是需要警惕的。